|
|
京
劇 歷 史 |
|
京劇本來是一種地方性的戲劇表演形式,由于它傳遍中國大江南北,深受群眾歡迎與喜愛,所以就慢慢演變成了代表中國藝術特色的全國性戲劇。
大約在200多年前,清朝的乾隆皇帝在南巡時,對地方上的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于是,在他80歲生日的時候,下旨傳召了很多地方上的戲劇表演團來京為他祝壽。部分戲劇表演者在表演結束后,就留存了北京。這些來自安徽與湖北的表演家將昆曲與宮庭戲劇相結合,逐步演變和發(fā)展成了后來響譽中國的“京劇”。
在過去,京劇中的角色只能由男性扮演,而現(xiàn)在,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,都可以登臺演出了。當你來到中國的時候,一定要去看一場京劇,就像是你到了意大利一定要去聽一場歌劇一樣。中國京劇被稱為“東方歌劇”,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,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。
19世紀末、20世紀初,經過數(shù)十年的融匯,京劇才算形成,并成為中國最大戲曲劇種。京劇劇目之豐富、表演藝術家之多、劇團之多、觀眾之多、影響之廣泛,都居中國之首。臉譜是京劇中最有特色的藝術。人物的忠奸、美丑、善惡、尊卑,大都能通過臉譜表現(xiàn)出來。
通常認為,18世紀末是京劇發(fā)展的第一個鼎盛期。當時,不僅民間戲曲演出很繁盛,皇宮內戲曲演出也很多。因為皇家貴族們都喜愛京劇,宮廷內優(yōu)越的
物質條件為京劇的表演、穿戴規(guī)制、臉譜化妝、舞臺布景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幫助。宮廷與民間的戲曲相互影響,使京劇獲得空前發(fā)展。
上個世紀20至40年代,是京劇的第二個鼎盛期,這一時期京劇繁榮的標志是諸多流派的產生,最著名的是梅(梅蘭芳1894-1961)、尚(尚小云1900-1975),程(程硯秋1904-1958)、荀(荀慧生1900-1968)四大派別。不同京劇流派都擁有一大批著名演員,他們活躍在
上海、北京等大城市的舞臺上,京劇藝術舞臺盛極一時。 梅蘭芳是國際上最負盛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之一,他8歲學戲,11歲就登臺演出。在五十多年的舞臺生涯中,梅蘭芳對旦角的唱腔、念白、舞蹈、音樂、服裝、化妝等各個方面都有創(chuàng)造發(fā)展,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。1919年,梅
蘭芳率劇團赴日本演出,京劇藝術首次向海外傳播;1930年,梅蘭芳又率團到美國訪問演出,取得很大成功;1934年,他應邀去歐洲訪問,受到歐洲戲
劇界的重視。此后,世界各地把京劇看成中國的演劇學派。
中國改革開放以來,京劇又有新的發(fā)展。特別是作為傳統(tǒng)藝術精華而得到中國政府的大力扶持。如今,北京的長安大戲院長年上演京劇劇目,每年舉行的國
際京劇票友大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京劇愛好者,京劇還是中國與外國文化交流中的保留項目。 |
|
|
|
|
|
|